摘要:最近幾天,互聯網上迎來了最大的一撥互聯網創業打假浪潮,不僅僅有知情人士在知乎、微博、微信等平臺上揭底創業公司數據造假、模仿式創業,更有憤懣人士直接撰文喊出創業者太“無恥”了。
最近幾天,互聯網上迎來了最大的一撥互聯網創業打假浪潮,不僅僅有知情人士在知乎、微博、微信等平臺上揭底創業公司數據造假、模仿式創業,更有憤懣人士直接撰文喊出創業者太“無恥”了。那么,為什么會出現這種情況?創業者究竟錯在哪了?東樓不妨分析解讀一下:
1、 公關宣傳過猛,引“知情人士”出洞
縱觀最近遭遇危機的幾個創業項目,包括游俠汽車、云視鏈等,這些創業項目引起大眾“扒皮”和“打假”的興趣,發生公關危機的時間,無不是在一輪大規模的媒體宣傳之后。最重要的是,“扒皮打假”他們的主力并不是媒體記者,而是來自各行各業的知情人士或者從業人士。這意味著什么呢?
這意味著,在社交軟件普及化的今天,人人皆有可能成為自媒體的社會網絡時代,媒體環境與之前大為不同,公關不僅僅只針對媒體記者,更要讓自己面對一些深藏不露的“知情人士。”而且,這種公關危機的演化非常迅速,而且借助于微博、微信、知乎等平臺的傳播,還會迎來更多的知情人士前來參與“扒皮”,于是真相越來越近,直到最終創業項目的泡沫被徹底戳破。
2、數據造假愈演愈烈,創業者比賽放衛星
不知道什么時候,互聯網公司的營運數據造假已經成為業績常態,此前就有不少媒體人士曝光過一大批互聯網公司融資造假的“黑”歷史,甚至真格基金合伙人徐小平為此還號召幾家投資機構一起呼吁不進行融資造假。不過,數據造假之風不僅僅沒有削減,甚至有愈演愈烈的趨勢,尤其是在競爭激烈的創業領域里,幾家公司在打得不可開交時,通常采用“放衛星”的方式,在運營數據上力壓競爭對手一籌。此前,在滴滴和快的為合并之前就出現過這種情況,兩家用數據打假,紛紛稱自己在某個地區的數據超過50%,結果市場總和超過100%成為笑談,還有此前在女性經期應用領域,在大姨嗎和美柚之間也曾在“數據”上大做文章,互相攻擊。
事實上,互聯網行業的浮夸風一直存在,而企業為了融資及品牌宣傳,造假甚至成為了一個行業的潛規則。只不過,有一些企業比較低調,造假也沒有太離譜,所以一般也并不會引起什么風波。但是,有一些企業卻堂而皇之的拿著離譜的造假數據進行大肆宣傳,到最后自己都信以為真,以至于穿著”皇帝的新裝”便上了頭條,結果卻被一些”天真的小孩“(知情人士)道出了真相,成了裸奔。
3、創業者迎合媒體,項目過度包裝
還有,互聯網創業大浪潮當中,創業項目層出不窮,反而顯得媒體資源開始稀缺了,此前有網易記者由于疲于奔跑在各大創業公司的融資或產品發布上,曾感嘆創業者太多,記者不夠用了。與此同時,互聯網創業公司要想獲得關注或報道越來越難。
而且最重要的是,在同一個創業領域當中,往往有多家參與者,如果媒體之前已經報道過一家,此時再想獲得報道也比較困難,因此創業者在不斷對外放衛星獲得關注度的同時,同時也不忘對項目和創始人進行過度包裝,所以之前會看到什么90后創業,什么美女創業,什么富二代創業等等,而最近被媒體扒皮的云視鏈的創始人不僅僅是小鮮肉,還號稱畢業世界名校哈佛大學,這些頭頂上閃閃發光的光環無疑能夠勾得起媒體的興趣獲得報道的機會,但是最終卻慘被扒皮,頭像竟然不是真人,這還真是讓人大開眼界。
4、創業浮躁,沒有練好內功卻過度造勢
實際上,對于互聯網創業的浮躁環境,東樓在去年曾經連續多次撰文進行了批評,對黃太吉、馬佳佳、西少爺等一系列的“互聯網思維”創業,而在一段時間里,在媒體們的口誅筆伐下,這些標榜代表互聯網思維的創業公司漸漸消停,不再過度宣傳造勢。而在今年,這種互聯網思維的創業熱潮又有了抬頭趨勢,而且這一次還是升級版的。
在此之前,熱捧互聯網思維創業的大多出現在對傳統行業的改造方面,而在今年,互聯網創業者們直接瞄準了更加高精尖的方面,比如造手機,造車等,這些創業項目比起之前的煎餅店和肉夾饃店看起來不知道高明了多少,但是,這次哪些看似高大上的創業項目,仍然沒有逃脫知情人士的火眼金睛,最終還是被“扒皮”了。究其原因,還是當前的互聯網創業者們太過于浮躁了,產品沒有打造好,或者沒有創新只有復制或模仿,不僅無法真正面對媒體和業內人士,甚至連普通大眾可能都忽悠不了。
最后,創業不易,且創且珍惜,東樓也不想老給互聯網創業者們潑冷水,但是真的希望如今的互聯網創業者們能夠不那么浮躁,將心思多花在產品的創新上,即使是復制或模仿也希望相似度越小越好,而對于融資或運營數據方面,最好還是以接近真實的數據給予媒體或大眾,畢竟大家都不傻,你騙誰呢?
作者:李東樓
互聯網資深觀察者和新媒體營銷實踐者。洞察熱點事件,麻辣分析點評。(公眾號:li_donglou,微信號:lidongl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