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業熱潮來襲,越來越多的人開始加入互聯網創業大軍?,F在,雷軍的“專注、極致、口碑、快”,儼然已經成了中國互聯網膾炙人口的大雞湯。我總懷疑,他真的說過這樣的話嗎?滿世界的馬云語錄,也不知多少是其真言。名家名言真不少,心靈雞湯總是坑。很多事情都是結果已定,再用故事美化其過程。
讓我們丟掉那些所謂真理,來正視“如何做好產品?”這個問題吧。
很多人都以為產品經理是天馬行空,富有創造力的文藝青年。事實也可以算是如此,因為大多數初級產品經理都是自我的。
從初級產品經理到成熟產品經理,是一個從感性到理性平衡的過程,是一個逐漸拋開自我,走向本我的過程:產品做成什么樣不重要,重要的是達到做產品的目的與初衷。
比如,我升級改版一個產品的目的,是為了引流變現。我內心希望它是很炫酷的各種3D動畫跳動,可是這樣的網站,天然流量不會高。假如我一心要將它做得好看炫酷,那就會背離初衷。于是,我要妥協。
以完成目的為第一要義,放下自己的執念。大多數創業者都做不到這一點,從而漸走偏鋒,這是一個普遍的現象,同時也很可能是厄運的開始……
不自我,學會放下。
讓我們本著這種武俠小說中的態度,開始互聯網產品之路。
從想法,到成型,一個產品最快至少要經歷四個步驟。
傳說達芬奇是這樣畫畫的:先畫出輪廓,再畫出骨骼,然后畫上皮膚,最后畫作成型。
讓我們向達芬奇學習,如何做好一款互聯網產品。
輪廓=場景,我們要先想象出自己用戶的場景,然后將它們畫出來。不要意淫自己的產品是全宇宙所有人都可以使用的,在目前互聯網格局下,只有強場景,切入到一個其他產品難以觸及的領域,自己才有生存的可能性。
微指數在誕生的時候,我們做了三個做社會化營銷常見的強場景。
場景一:甲方老板想要做社會化營銷,預算50W卻要做出100W的效果。負責公關的小張找到的公關公司普遍收費貴,不僅在原有資源上加價,還要有創意的服務費,并且資源還不見得能滿足推廣需求;于是小張想繞開中間商,自己做創意,但是找不到自媒體人聯系方式,對投放效果也沒法進行很好的預判。
場景二:乙方公關公司接到了50W客戶預算的訂單,客戶要求執行出100萬的效果。乙方公關公司自己資源不夠,無法滿足甲方的需求,而接下這單,卻也沒有多少利潤可以賺。因為乙方公關公司也不見得就能直接找到自媒體人,很多也都是通過代理,拿不到最低的價格。(這也是為什么很多甲方公司出資是實際執行價格300%甚至更高的原因之一。)
場景三:苦于不知道發什么內容的自媒體運營者,趴死在桌子上,不知道自己該寫些什么。每天努力編輯內容,也沒漲多少粉絲。
場景想的越清楚,輪廓就越清晰。(注意,千萬不要自己意淫,要尊重事實邏輯。)
骨骼=需求,做產品的人,都應該有一雙火眼金睛,不再流于表面,要看到事物的本質,實事求是,邏輯嚴謹。比如我現在要解決上述場景的需求,然后我老老實實地打個草稿,把要解決的痛點先寫下來,接著老老實實地再打個草稿,把痛點變成要實現的功能,最后再老老實實地打個草稿,一定要做個思維導圖。為這么我在這里說了三個“老老實實地打個草稿”?因為重要的事情要說三遍,千
好的產品,一定具有核心競爭力。比如,微指數能夠通過大數據分析預估投放效果和超低價自媒體資源去支撐它以上的痛點。做產品一定要想好,支撐自己解決痛點的核心競爭力是什么?
有了強場景,找到核心競爭力后,就在草稿紙上把痛點都列出來,然后再寫上解決的方法。
皮膚=開發,能夠不出錯地完成前兩步已經很不容易,到了這一步多多少少都要出點錯。不過,只要能夠很好地完成前兩步,到這里再怎么出錯也錯不到哪去。從經驗上看,就不要再為了細節去浪費時間,為了一個功能應該放在哪開半天會的意義并不大。把開發日程全部排滿,不要讓工程師和產品經理有太多PK的機會,埋頭先把產品做出來再說。高效開發,做完了,再去調整細節。
成型=優化,這是在產品成型以后要做的事情,和人一樣,產品做完以后也要做個產后體檢。用戶會不會和自己想的一樣去用這個產品?最常用的方法,就是找幾個不參與產品開發的朋友(沒有的話實習生也行),讓他們用一下,然后你在遠處看著。假如他在某一個頁面上有停頓,或者有些自以為他一定會點的功能他沒有點,就去問為什么,然后進行調整再測試。
從用戶場景出發,找到需求,再用思維導圖解決痛點,建立框架,然后再進行高效開發……創業者用上述方法,可以讓產品出錯率大大降低。
產品上線以后才是真正虐心的開始。
沒有哪個產品是天生完美的,也沒有產品是永遠一成不變的。產品從出生到走向衰退,是一個需要不斷優化迭代的過程。
不要想太多那些有的沒的,不是每個思想觀都適合自己,很多的思想觀都是在有了結果以后,再事后補上去的。
讓我們拋開理論,只談實際。
找準方向,埋頭苦干,才是創業硬道理……
本文作者 施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