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08年我在網易門戶,新浪當時發力新聞跟帖,挑戰網易新聞跟帖。新浪上了一個功能,讓每一次“頂跟帖”的用戶行為生成一條新的跟帖,于是跟帖數很快超過了網易,搞得我們壓力很大。
為此,網易總監會上討論過好幾次,我們要不要跟,要不要自動生成跟帖。大家很猶豫,既擔心氣勢上被新浪壓制,當時唯一領先四大門戶的跟帖產品落了下風,又覺得“自動生成”不好吧……
最后一咬牙,不跟。
過了幾個月,新浪自己取消了自動生成跟帖的功能。數字雖然好看出花來,但前排信息重復,跟帖頁面完全沒有可讀性,長此以往,國將不國。
于是我們都松了一口氣。
2、
有段時間,網易門戶提倡緊咬對手,在每一項競爭上打敗對手。
記得有個部門報功說,在業內峰會上,我們獨家采訪了一百多位業內領袖,采訪數量完勝對手,新浪只采訪了……搜狐只采訪了……我們的編輯拼贏了這場年度戰役。
他們立刻得到了高度贊揚。
我覺得哪里不對勁的樣子,會后查了一下數據,這100多篇采訪稿,大部分瀏覽數只有幾十。你沒看錯,只有兩位數。而且質量平平,大都是業內領袖重復回答N多遍的常規問題。
笑而不語。
3、
不記得大約是10年還是11年,點評還沒有現在這么強大,阿里系的口碑網與點評對壘,一度咬得很緊。有次我逛到口碑網,嚇一大跳,我操,以前不是專注于美食點評嗎?現在怎么搞起了全品類,美食只占首頁上很小一塊,各種生活服務的入口琳瑯滿目。
我操,還有網吧點評。
我操,還有家政點評。
我操……要死要死要死。
我猜,或許有人在高層會議上得意洋洋地匯報,點評有xx個品類,咱們有xxx個品類,超過點評xxx%,全面壓制對手。
過了大半年,口碑把全品類撤了下來,回到美食點評的主干道上去。
又過了一兩年,口碑團隊解散。
這不是超前,這是找死。
4、
繼續講點評的故事。
點評的朋友說,去年搞了不少“團購消費后發評論賺積分”的活動,評論數大漲,但評論質量很水,不得不用各種算法把這批低質量評論沉下去。
我說,點評的立身之本一直是高質量的評論與評論者,你們怎么也玩數字把戲啊?
他說,美團的點評數上來很快,有壓力唄。
我嘆了一口氣。
5、
TripAdvisor是旅行行業巨頭,市值幾十億美金,旅行POI的點評超過2億條。
我試過用它去點評一家酒店,限制必須寫50個漢字以上,必須寫“標題”與“來訪類型”,不寫全就不讓發。媽蛋,這得多麻煩啊,對點評數KPI是多大的傷害啊。
然而TripAdvisor是全世界最大與最具盛名的旅行點評產品,甩了第二名幾百條街。
6、
大公司對產品數字的迷信是很可怕的。
可怕之處在于,大部分高管并不懂產品業務,或者沒時間關注詳情,只能抽象為他容易理解的“數字”去匯報。但數字是復雜的,數字也是會騙人的,如果不能厘清數字背后錯綜復雜的門道,簡單粗暴地追求數字KPI,結果必然是挖空心思地走偏門,沖KPI。
數字好看,結果難看是特別常見的一件事情。
要知道,用戶體驗是很難量化的。
甚至于產品競爭力也是很難量化的。
我一直認為,開心網和人人的衰落,根子是“轉帖”組件的流行,轉發信息充滿timeline,個人記錄被整個的淹沒。在一年乃至更長的時間內,這極大刺激了DAU的KPI,同時也摧毀了社交網絡的立身之本。令人嘆息的是,開心網對“轉帖”組件作了非常聰明的創造性改進,讓轉帖效率大大提升,加速了KPI增長與產品的衰敗。
我曾經在微博上說,一款新產品最核心的東西,是核心團隊對產品獨特的理解,在他腦袋里,這款產品“就該長成什么樣子”。從這種獨特的想象力上面,再生長出來功能/交互/視覺。
我還說過,優秀的產品從根源上來自核心團隊在這個領域獨特的理解與想象,他的直覺與品位,武斷與偏執。
而這些,都與數字KPI全無關系。